电子信息产品层出不穷固然令人感到欣喜,但是,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所带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在2006年全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工作会议上,信息产业部王旭东部长强调,电子信息产业要重视环境保护,要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电子垃圾”污染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完整有效的生态链和监管链。
如今,诸如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以手机为例,截至4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达41664.4万户,比上年末新增2321.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0.3%。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也给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
再来看一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有1500万台左右的彩电、空调等大家电报废,另有多达1亿部的手机每年被换下来。而且,电子垃圾以每年5%至8%的速度增加,并将很快攀升到10%以上。同时,我国每年还要容纳全球70%的电子垃圾。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更新换代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鉴于废旧电子产品的危害性,必须想办法进行治理。从源头上来讲,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方面停止使用有毒的物质或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材料。惠普公司、索尼公司都从材料入手推进环保。企业更应把环保当成一种责任,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电子产品污染。在环境问题上,企业主要担负着两方面责任:既要降低自身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又提供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2月28日正式颁布,形成了“立法+标准制定+行政管理”三位一体的污染控制管理框架。
从2007年3月1日开始,我国将分步实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措施。从源头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加以限制,使电子产品污染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控制和解决。
电子废物的回收也是电子产品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目前已有一些企业走在前面了。例如,富士施有一个国际资源循环网络——亚太地区综合再生利用体系,以提高再资源化率、不断追求“废零弃”为目标。
政府也认识到了回收环节的重要性,由信息产业部牵头,有意在上海、天津、浙江和广州四地建设拆解回收基地的试点。在这方面,建立健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体系迫在眉睫。
从产业角度讲,一条贯穿电子信息产品上下游企业包括工业设计企业、研发企业、组装企业、销售企业以及回收处理企业的生态链亟需建立。相应地,信息产业部专家认为,政府要延伸电子信息产品的监管链,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从设计、生产、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程管理。
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不仅生产者、销售者要承担责任,作为受益者之一的消费者也应该负责任。普通消费者应加深对电子污染危害性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自觉、主动地将废旧电子产品交予回收处理。
尽管如此,有人对《废旧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和《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表示了怀疑;一些竞争优势相对弱的企业对环保的认识还不到位;回收意识的培养,回收体系的建立,仍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的治理应防患于未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不适合国内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需要建立一条预防和处理电子污染的机制来保障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