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产业规模将达120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中心。中国电子电路产业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样,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2003年产值为60亿美元,2004年达81.5亿美元,2005年,中国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产业迎来新的高峰,超过108.3亿美元,与日本产值接近。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预计2006年将达到120.5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生产中心,这一增长趋势还将持续到20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
从中国印制电路产量来看,2005年中国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产量突破1.1亿平方米,其中多层板占了将近一半,中国印制电路增长逐步向高多层及HDI递进。2003年中国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进出口总额为60亿美元,2004年为89亿美元,2005年达到119亿美元,同比增长34%,三年来逆差均保持在12.3亿美元左右。中国本地供应能力逐步增强,以及技术发展尤其是HDI和FPC以及刚挠结合技术发展增强了本地供应的能力。目前中国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企业分布为:华南占52.96%,华东占35.68%,其它占11.36%。在企业规模上按照销售额计算,5000万元至5亿元的大型企业分布为:珠江三角洲占46.62%,长江三角洲占43.78%,其它地区占9.60%,产业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集聚效果明显。
中国电子电路产业目前包括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CCL及专用材料、专用设备和代理商等企业约3500多家。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说,我国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在消费类电子的应用略微大于其在电脑产品中的应用,可见消费类电子(特别是数码产品)的蓬勃发展是推动中国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除在应用HDI和FPC以及刚挠板的手机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外,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在汽车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将会成为另一增长点。由于中国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早已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世界市场,因此受到国际形势和变化的影响。近几年以来,外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将大批量生产设施向中国转移。同时中国本地生产厂家加快技术提高、增加投资,也具备了HDI和多层FPC生产竞争能力。
虽然中国已是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生产大国但还不是生产强国,与日本和美国等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提高,这同时也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上升空间。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认为:一是综合研发能力欠缺,国际上已开发无源电件(嵌入式)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喷墨打印导电线路、纳米材料和环保材料、特殊板材及无铅工艺的研发等,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技术基础研究与开发非常薄弱,基本没有专设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研发机构,而附属于大型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企业,设立专业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研究开发设计机构,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善、材料更新、产能提升的主要手段。二是产品结构有待升级,国外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厂商主要生产多层板、HDI板、多层挠性板以及刚挠结合板,还有特殊材料制成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板。美国HDI背板生产已趋成熟,多层挠性板的比例超过总量1/4,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努力跟进与发展的方向。三是要与EMS、SMT企业合作,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生产已经与SMT、EMS越来越紧密地配合,同步开发提高,而中国差距甚大,还正处在"单兵作战"阶段。欧、美、日、韩的印制电路行业协会近年来根据国情均已改名为电子电路行业协会,现在我国已有部分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企业与SMT、EMS进行紧密地合作,协会开始增加了SMT和EMS的成员。
另外设备及原辅材料的配套能力需要提高。中国目前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生产的关键设备,如激光钻床、真空压机、大吨位液压冲床和AOI等检测设备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中国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专用设备企业普遍规模小,研发能力差,技术水平不高。在印制电路板用化学品及材料上,中国除了铜箔基板可自给自足外(甚至出口),其他关键性化学品如干膜、阻焊油墨、银盐片和重氮片等均需依赖进口。管理经验也需提高,中国的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PCB)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综合管理经验跟不上,甚至在应对行业高速发展方面有些无措,如何突破瓶颈尤显迫切,同时缺少中国自主民族品牌,在国际上中国还缺乏自主民族品牌和名牌。其实在中国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中,已经开始涌现出一批绝对不亚于国际知名水平的 |